欢迎访问江苏师范大学传媒影视学院!

与大别山的孩子相伴——记湖北省蕲春县乡村教师汪金权

时间:2010-09-14浏览:484设置

 
 

  

  尽管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在蕲春四中见到汪金权时,记者还是大吃一惊,47岁的他早生华发,双鬓斑白,形容枯瘦,穿着不合身的旧西服,县里刚送的手机被他用绸布仔细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吃饭时只往碗里挑几根酸豇豆。眼前的汪金权平凡朴实,如同脚下的土地,可是走进汪金权的世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座大山的胸怀。

  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一年后,他毅然走进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从此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20多年来,他一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那里有年迈的双亲、身患重病的妻子、智力障碍的儿子,另一头则扛起了无数贫寒学子的求学希望,他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学生,不图任何回报。“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汪金权的心声,他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乡村教师对教育的坚守和对学生的热爱。

  “缺掉汪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损失”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革命老区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榜镇郝子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这个家中长子取名“金权”,这是贫寒农家对子女的命运和前途最质朴的表达。不过,汪金权的父母没有料到,儿子今后选择的人生道路恰恰与“金”和“权”毫不沾边。

  1987年,作为1948年后郝子堡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县四中看望初中时的老师顾凤鸣。师生俩闲聊时,顾老师说起四中远离县城,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很差,很难招到优质生源,更留不住好老师。“那我调过来吧。”汪金权说。简简单单一句话,顾凤鸣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第二年汪金权真的调过来了。

  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汪金权当初调入蕲春四中时,学校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和10多名教师,学校条件艰苦,连老师的办公桌都无法做到一人一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汪金权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的精神让人佩服。”石珍碧说。

  地处鄂皖交界处的蕲春四中离蕲春县城有50多公里,来校就读的学生多是安徽太湖县和蕲春北部贫困山区的学生,汪金权对学生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汪老师的语文课,有种独到的魅力,让人神往。”高二(1)班学生黄彬说。汪金权每次上课前,都会安排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辩论,而每逢有毕业的学生从外地回来看他,他也总会让他们跟学生交流。“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很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和写,更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汪金权说。

  湖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汪金权除了要求学生每天交一篇字帖外,坚持不给学生留任何课外作业,他提倡学生每个月买一本书,全班同学交换着看,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或杂志。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他逐字逐句认真批改,有时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

  他要求自己的教案每届学生一更新,同一篇课文隔届学生都要听到不同的内容。“我希望的效果是‘一课一得’,让学生觉得,缺掉汪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损失。”多年来,在汪金权带的班级,语文成绩都是在全年级数一数二。在整个蕲春县,虽然四中的教学水平处于中等,但该校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2004年,汪金权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2年来10多万元工资大部分资助学生

  汪金权在蕲春四中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汪金权自己,因为给学生的钱,他从不记账,更不要学生打欠条,甚至连姓名都不问。作为一名出身农家的乡村教师,汪金权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到蕲春四中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竭尽所能、默默无闻地帮助那些寒门学子。22年来,10多万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

  去年11月,高一(10)班的王启要买学习资料,可家里拿不出钱来,听同学说学校的汪金权经常资助学生,内向的王启萌生了找汪老师借钱的想法,可他并不是汪老师班上的学生,汪老师也没带过他的课,怎么开口?“我趁汪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走了进去,站在他身边。汪老师抬头发现了我,问我有什么事。我低着头说,汪老师,我要买资料,家里没钱……汪老师‘哦’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给我,‘拿去买资料吧,好好学习!’”自始至终,汪金权连他的名字都没问。

  更多的时候,是汪金权知道贫困生的情况后,主动资助学生。去年10月,他班上的学生鲁红艳在作文中提到:妈妈的腿摔伤了,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汪金权看了作文后给了她200元;今年3月的一个中午,汪金权看到班上的学生吴晶晶坐在教室里没出去吃饭,得知吴晶晶家庭困难,生活费没着落时,当即掏出100元……

  “他是改变我命运的人!”正在辽宁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的研究生汪洪奎说。迄今为止,他接受了汪老师长达10年的资助,也因此成为汪金权所记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受助学生。“从高三到现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汪老师已资助我7万多元。汪老师虽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却胜似亲生父母……”汪洪奎哽咽地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不让这个好读书的学生分心,汪金权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一起资助,他曾两次带病重的汪母到武汉看病,并垫付了医疗费。

  “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自己的心里,而是记在师生的口中,记在受助学生的心中。”汪金权的同事,蕲春四中化学老师汪文华说。在采访中,汪金权一再要求记者尽量少提自己资助学生的事,他说,作为教师,资助学生并不是他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站好三尺讲台,让更多学生成人成才,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拒绝所有机会始终坚守山区讲台

  客厅里只有一张旧方桌和几条长凳,已经磨毛了边,厨房里整整齐齐地码放了一捆捆柴火,房间里几块木板垒起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两口木箱子装着汪金权的全部家当,这是汪金权在四中的宿舍,贫寒简陋程度超出了想象。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汪金权的宿舍里,还摆放着学生的架子床,经了解才知道,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他经常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多的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的宿舍,现在仍然有4名学生跟汪金权同吃同住。

  今年年初,蕲春县委、县政府邀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长徐和木专程到学校看望他,并为他送去政府慰问金。当地一些企业先后赠送了他3部手机。然而,慰问金和手机全部被汪金权转赠给了困难学生。校长石珍碧介绍,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汪金权老师关爱不断,但他把钱都用来资助困难学生,自己仍旧过着清苦的生活。

  汪金权是学校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买房的人。他的70多岁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妻子和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20多年来,他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却未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一个个孩子因为他的资助延续了学业,甚至改变了命运,然而,等到自己的大儿子汪品超上大学时,他却拿不出学费,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儿子才得以入学。

  大学毕业20多年,当年的同窗好友如今都身处大都市,有的当上了领导,有的成了大款,唯独汪金权还过着清贫的生活,身边的人都说,老汪这是图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永远与这些大山的孩子相伴。”汪金权说。20多年来,全国优秀教师、黄冈市劳动模范等社会荣誉加身,汪金权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但他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

  ■短评

  平凡中闪耀师德之光

   “为了学生,甘做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在汪金权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他甘为红烛照亮他人?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让他甘做人梯倾其所有?

  ——是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崇高品格。大学毕业后,汪金权选择调到山区农村学校,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把满腔的热情都放在山区的教育事业上,踏实教学,认真工作,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

  ——是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大爱情怀。20多年来,他对学生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努力让学生成人成才,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无数贫困学生。有爱才有付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山区孩子的挚爱,铺就了汪金权不计得失的奉献之路。

  ——是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高尚情操。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事业有成,生活富裕,只有他还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他坚守着三尺讲台,不追名,不逐利,视山区教育为自己的终身追求,把时间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

  正如汪金权的学生所说,汪老师是最贫穷的人,也是最富裕的人。汪金权安贫乐道,默默奉献,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然而他以无边大爱铸就的伟大师魂,在平凡中闪耀的师德之光,必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