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师范大学传媒影视学院!

传媒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内蒙古开展沙漠生态考察

时间:2016-08-26浏览:456设置

  为响应团中央、江苏团省委号召,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新世纪限塑同盟团队积极开展“三下乡”行动,深入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考察沙漠生态,探索沙漠治理方法,并深入农村访问,受到了当地欢迎。

  新世纪限塑同盟内蒙古“三下乡”团队一行八人,在指导老师贾广惠博士带领下,乘坐近三十个小时火车,穿越四省来到位于宁夏北部、河套地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团队访问了县林业局办公室寇峰主任,确定了明年植树治沙的社会实践事宜,随后,沙林场岳赵云场长、王建军科员带队前往乌兰布和沙漠探访。在距离县城十多公里地方,团队成员看到了大片的沙丘,高高低低的沙丘已经被花棒、梭梭、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所固定,放眼望去,绿意盎然。岳场长介绍说,历史上河套地区水草丰美,但是由于过度耕作、放牧等因素,造成本地乌兰布和沙漠的产生,并和西部的腾格里沙漠连接,严重危害河套地区的生态安全;过去火车线路与黄河都受到沙漠侵袭;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本地开展艰苦治理,目前形成了以县政府为主体、中国林业研究院、部分民营企业与个体治理沙漠的三足鼎立格局,基本上遏制了沙漠推进的势头;而且在沙漠的边缘,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植树治沙,目前地方政府、研究院、民间力量三方治理沙漠超过百万亩,成效显著。

  在沙漠中,限速同盟团队成员除了详细了解沙漠生态、植被之外,还考察了奈伦湖湿地。据岳场长介绍,这个湿地是近年来利用了黄河多余的水,引入沙漠形成的成片湖泊,使得这个“七沙二山一平原”的沙漠农业地区拥有了“百湖之县”的美称。湖泊水波粼粼、不时可见野鸟与野兔、狐狸、刺猬、跳鼠等动物。为进一步了解治沙情况,贾博士还带队访问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宗队。他介绍说,经过十多年大规模治理,本地沙漠边缘已经形成了绿洲,但沙漠整体上还缺乏有效的治理,自然条件、水源匮乏与资金投入等困难都是挑战。

  除了考察沙漠生态,大家还访问了牧民与农民。在河套源旁边的黄河滩上,大家跑了四公里路,深入到黄河水边追随奔跑的羊群访问了牧羊贾老伯,了解到承受家庭负担放牧的劳苦;在巴彦高勒镇城关村,大家走入了农家访问。走进11岁的马佳帅家里,看到妈妈正在检查作业,成员于志浩、徐丹对他做了辅导,帮助他检查作业、提问古诗、检查单词;在他爷爷割草回来之后,大家又主动帮助喂羊、赶羊。除了送去慰问品,大家还深入了解这一家三代的生活情况;为了支持马佳帅的学业,会长苏红还特意留下了联系方式和通信地址。接着,大家又冒着酷暑,去慰问了敬老院,找到了罗亮院长,了解到这是去年六月才启用的,目前有来自全县的107位老人,工作人员只有8人。大家到了一楼大厅发放了慰问品,与他们聊天,最后成员朱雪为老人献上一首《妈妈的吻》,老人们一再鼓掌,非常开心。

  由于巴彦淖尔地区正在落实“十项工程全覆盖”工程,大批的干部下乡到户开展帮扶。在村委会,大家只见到一名办事员,村主任在村里现场办公,村支书去县城开会,大家就进入村里访问。短短三天时间,大家驱车三百多公里,考察了乌兰布和沙漠、黄河生态,走入农家访问,进入敬老院慰问,帮助工人拔草,并与林业局建立了社会实践联系,收获良多。

  传媒学院新世纪限塑同盟暑期实践团的此次内蒙古调查收获颇多。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当地沙漠化形成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林业局和当地居民一起考察了当地治沙防护林,讨论出众多治沙防沙的方案。与此同时,新世纪限塑同盟在内蒙建立植树基地,确定今后每年都会组队前往磴口沙漠以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捐款的形式参与植树,与当地林业局一起在沙漠建立起绿色防护网。

 

点击查看原图

上图为限塑团队成员在磴口县库伦湖规划图前考察

点击查看原图

上图为限限塑团队成员与林场岳赵云场长和王建军科员在沙漠的合影

 

点击查看原图

上图为磴口县林业局治沙林场岳赵云场长介绍固沙植物梭梭

 

点击查看原图  

上图为限塑团队成员与敬老院罗亮院长在敬老院的合影

 

点击查看原图

 上图为限塑团队成员慰问磴口县养老院并访问罗亮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