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师范大学传媒影视学院!

师德先进个人风采——王太昌:宁静淡泊 初心不改

时间:2019-11-11浏览:668设置


简 介

王太昌,男,汉族,1940年7月出生,山东青州人,1960年7月—1965年7月在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无线电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3年调至徐州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担任电学教研室主任。1984年—2003年做电教工作,历任电教室主任、电教中心主任、影视传播系主任,教育技术系主任,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顾问等职。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晋升为教育技术学副教授,并担任升职实验工程系列组评委,1993年晋升为教育技术学教授,并担任省职称教育心理(包括教育技术)系列组评委,直至2002年。2001年被聘为江苏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

                              


 花白的头发打理得细致,没有一丝凌乱,浅色衬衫加灰色长裤,整洁朴素却不失风雅,脸上的笑容配以硬朗挺拔的身姿,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宁静超远之感扑面而来。这就是笔者对王太昌教授的第一印象。

王太昌教授1973年开始在我校任教,历任电教室主任、电教中心主任、影视传播系系主任、教育技术系系主任,2003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我校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生。


教育生涯:独树一帜潜心育人

“关于我选择留校任教时的想法,说起来怕会是让你们失望了”,王教授坦言,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不服从师范,之前也从未想过做教师,成为一名教师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母校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让自己留校任教、搞科研。“没学过师范专业、没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不会教学、不会做实验,都是从头开始”,王教授表示自己是个不一样的老师。

接触这个职业后,他发现学生思维敏感,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新鲜事物,于是他喜欢上了跟学生交流,喜欢跟学生在一块。他表示,学生朝气蓬勃,是国家的希望,相较于研究飞机、雷达、导弹、卫星,教书育人也一样可以看到自己对国家的贡献。通过对这一行业的亲身体会,他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职业,“不想当老师,却当了一辈子老师”。

谈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王太昌教授表示,自己也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他主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王教授告诉我们,他给研究生上课从来不用教材,讲稿都由自己写作,自己的实验室24小时向学生开放,随时欢迎学生前来,鼓励学生思维创新。此外,不同于常见的闭卷考试,他选择给学生一到两个试论题目,要求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以此作为考核形式。关于最后的判卷标准,他认为最终的答案不重要,学生在其中体现出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才是重要的。

这样前沿的教育理念与王太昌教授自身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王教授回忆,他上学时的老师来自莫斯科航空学院,这些老师的教学不按课本,只讲重点难点,其他的自行查阅资料,考试也是采取口试的方法,一边实验一边接受问答,由此观察学生的发展潜力。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涉及国防尖端,创新是必不可缺的,绝不能跟别人走,因此,创新的思想深深驻扎在了王太昌教授心底。

当被问到与学生们的关系时,他表示,他始终主张师生平等、人人平等,“是学生关系、同志关系,大家一起讨论。”也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同事还是学生都对他感觉比较亲切。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有过一次令王教授印象深刻的一次讲座,那是他给敬文书院学生所做的一次讲座,学生们十分专注,讲到精彩部分时全体成员站立鼓掌,这让他感到欣喜和欣慰。王太昌教授感叹,看到一届届学生所取得成就是让自己最有成就感和骄傲的事。“学生反馈的在课堂上学习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很有用,这种喜悦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比自己取得成就更高兴。”他说。


科研工作:甘于奉献,初心不改

“我这一辈子,不为名,不为利。”淡泊名利是王太昌教授的真实写照。对于先进评选以及评奖评优,他一律放弃,甚至对于教授职称,他曾也无心参评,终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才得以服从单位的安排。他不在乎证书、报酬,只是潜心科研和教书育人。注重团队精神是王太昌教授做科研的特征,一个科研项目,他发动全校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目的旨在帮助大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的荣誉归大家所有。

甘于奉献是王太昌教授的崇高品质。“我搞科研不是为自己服务的,而是为大家服务的”,王教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拒绝了将课堂讲稿出版的提议,反而分享于网络,谁需要都可以下载;在任教期间,他从未请过病假,即使右手骨折期间也坚持提早到教室。

任教期间,他潜心育人、专心科研,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办公室答疑。在他看来,退休与否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停止。所以,2003年退休后,他继续带研究生并给他们上课,继续给师大和其他高校的学生做公益性讲座。此外他还与杭桂生、吴大益老师一起对传媒学院的教师进行教学督导,给青年教师们听课指错。虽是督导,但引导方式却是私下指出优缺点,充分鼓励青年教师,不给他们施加压力,这也是王教授一贯的风格。

在其一生中,他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

对于初心的问题,王太昌教授说,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学费依靠国家助学金。作为一个由国家培养的人,自己的初心就是可以为国家出力,不管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为国家做一些贡献。

他继续讲到,“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有梦想”。他建议,学生也必须要树立起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不断朝着梦想去努力。在此,王教授引用了哈佛大学跟踪调查学生三十年,结果发现最初有长期奋斗目标的人都取得了成功,有短期奋斗目标的人不错的生活着,而最初没有目标的人依然昏昏沉沉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有梦想的重要性。

他进一步表示,自己的梦想和初心必须要跟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如果脱离国家发展和国家需要那么自己的梦想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的梦想要顺应时代潮流。

对于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学生,他说,国家是个大集体,每一个零件都不可缺少。不管今后在什么岗位,都能为国家做贡献。而且要记得未来职业不一定是与专业相符的,“就像很多国家领导人学习的是工科专业,但他们都在治国理政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追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学习,在每个行业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他说。


生活追求:展望未来,仍有遗憾

其实,生活中的王太昌教授是一个涉猎广泛、充实丰富的人,他爱好书法,喜手指作画;业余时间会到老年大学学习二胡;坚持游泳,冬天也不例外;爬山、跑步也不落下。在谈及做人做事时,王教授提出了这样四个必须: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必须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必须要勤奋学习,还必须要坚持锻炼,把自己的身体搞好。这是王教授对自我的总结,也是对学生们的建议与殷切期望。

看到现在传媒与影视学院发展越来越好,王教授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说起未来的心愿,他牵挂的还是学科的发展。但他的目标一直都是建立硕士点后再有自己的博士点,每次想到博士点尚未建立心里总是有点不悦,没有申请到博士点就退休了,这是他最大的遗憾。“现在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希望博士点明年可以申报成功,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即使已退出科研与教育的第一线,王教授最牵挂的仍是学校的发展,教育与科研事业早已扎根他的灵魂。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王太昌教授始终保持着和蔼的笑容,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一位老前辈,坐在桌旁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教书为快,育人为乐,工作是幸,奉献是福,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大先生。